刚接触 AI 写作提示词的时候,是2023年末。
那会大部分人还在试探AI能不能写得像样,我却已经在琢磨,怎么一句话让AI把想法榨干。
这件事,反倒不是靠“深奥指令”取胜,更像是一种偷懒的法门。
写得多了,招式自然而然,关键词一丢,下笔直接省半天力气。
我用AI写作两年,最大体会,其实就三句话:
下面这些,都是我亲试无数次,全靠它们存活在大量稿件堆里——随取随用,绝对省力。
每逢要写正儿八经的长文,我最常用的提示词是:
“以[主题]为核心,创作一篇1500字左右,分为4-6个小节且含相关数据支撑论点的深度文章,目标读者是[谁谁谁]。”
甭管是写科技、职场、还是兴趣科普,框架立马出来,主线清晰,细节可扩可缩。
比模糊地“帮我写一篇”靠谱一百倍。
做推广和宣传,总不能一味老路。
“给我5种不同风格的社交媒体文案创作思路,用来推广我的[产品/服务/店铺]”。
这类提示词,我起码重复过三十多遍。
AI会摇出不同角度:趣味型、情绪共鸣型、知识干货型,套用进日常方案,能抖出平时想不到的花样。效率高,还稳准狠。
写旅游推荐、品牌软文,最常用的变体:
“作为[身份/角色],用[某种语气],帮我写一篇关于[主题]的文章,侧重介绍[要点一][要点二]。”
换身份、换语气、换重点。
几行字就能让AI切换风格。搞故事、写攻略、写测评,都是这一道流程。
有时候没思路,尤其是写轻小说、小剧场。
“给定一个普通场景,如‘[具体场景]’,帮助我构思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转折,并用第一人称叙述。”
AI居然总能甩出一些新梗。
未必全用,但能点燃大脑,至少不至于在屏幕前坐板凳。
写商业计划、项目方案,这句提示词没少救场:
“根据市场调研数据,为[产品/项目]制定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大纲,包括市场分析、营销策略、财务规划等内容。”
不废话,直接模板。
每一处空白,你自己再查数据,就是一份肉眼可见的“写作骨架”。时间省一半,逻辑还全。
长时间写论文,最怕的就是开头没路。
“围绕[研究课题],提供3-5个核心研究问题,并分别给出研究思路和相关方法。”
这句话抛出去,AI立马收紧范围,研究走向、选题脉络,都自动理清。
用它开头,后面的细节才能有章法。
写广告、做宣发、想标题,靠的就是高产多抉择。
“给我10个关于[产品特点]的创意文案主题”。
文案灵感量产机。
AI的10条里,哪怕只看得上两条,也足够你筛选、拆解,一稿三用。
写工作总结、项目回顾的万能钥匙:
“按照时间顺序,回顾过去一个月/季度/年的工作内容,总结成果和不足,提出改进措施和未来计划。”
人写总结容易掺情绪,AI理得井井有条,一步一结。
直接贴入汇报,不需要再费太多劲。
做内容分析、做影评,这类提示词最稳妥:
“以电影/剧集的情节、主题、角色、演技、配乐等方面为切入点,深入分析优点与不足。”
所有核心点自动扩写,再也不会只有情感抒发。
整体条理化、专业感都直接拉高。
写完一大段,总免不了跳读和不通。
“保留意思不变,重新组织语言,使其更简洁/更生动/更具感染力。”
让AI即时改写一轮,几乎每次都能比原句舒服。
不是替你写,而是帮你发现疙瘩,让表达“顺”起来。
提示词不是魔法,是日常里的拐杖工具。用多了,套路替你省神,再难的稿也不会怕下手。
这几年身边人问我AI写作怎么才稳。
大部分其实卡在不知道怎么“丢提示词”。
上面这十类,让AI帮你推进,大段大段省心。
不是为了偷懒,而是让写作成为一种“有把握”的事。
写作路上,没有什么完全的新招。
好用的提示词,就是最接地气的生产力。
AI写作提示词
本站分享内容仅供学习与参考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!如有侵犯您的版权、无法下载或其他内容错误,请向我们反馈,我们将尽快处理。